旅游一次多少钱合适,旅游一次多少钱合适呢
出门旅行只带一支50mm标准镜头,够用吗?
出门旅行只带一支50mm标准镜头,够用吗?
想降低旅行负担,只带d750和一支50mmf1.4可行吗?会不会遗漏很多场景?
出门旅行拍摄,一般拍摄目标是这样几种,一是自然风光,二是人文活动,三是人物留影,四是很少的动物活动,等等。
面对这些拍摄目标,只带一支像50定焦镜头,显然是不够的。
建议之一,带上24—70/2.8镜头。这支镜头能够兼顾风光、人文和人像,而且可近可远,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建议之二,带上70—200/2.8镜头。这支镜头在人文活动和人物留影方面的表现又比24—70/2.8更优,拍摄个早晨日出和晚霞等等效果尤佳,成像更细腻逼真。
总的来说,镜头的焦距起码是中焦,变焦更为便捷。最后的方案,还得照顾总负荷这一因素,不必贪大求全,拉上自己的全部家当。
如果觉得说的有道理,请关注《拍客张光林》。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先说答案:出门旅行只带一支50mm镜头完全够用。
再吐一下槽:回答很多,妖魔鬼怪也不少。问题问的是50mm镜头,结果很多人不回答也算了,还一个劲儿地推荐变焦,不知道怎么想的。
更可怕的是,竟然有人说50mm镜头拍人拍不清楚。这怕是一直在网上云拍照吧。
2004年我带着两台相机,康泰时Aria+康泰时50mm/1.4和康泰时T3(35mm/2.8镜头),在中国游荡了一百多天。上面这幅照片就是那时候,用50mm拍摄的。
由于是背包旅行,轻便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胶卷拍摄来说,胶卷的分量和体积已经不小了,因此选择单反一机一镜加小旁轴的配置。
在陌生环境拍摄,50mm镜头是用起来最舒服的镜头,而35mm则因为需要更靠近被摄主体,而显得侵略性更强。因此用体积更小的旁轴会好很多。
镜头焦段再长,对于交代环境会不利,特别是在老城区往往有些施展不开。
至于说拍人不清楚,更是无稽之谈。任何现代镜头只要没有质量问题,都不可能出现拍不清楚的问题。如果真的拍不清楚,那大多也不是镜头问题,而更有可能是人的问题。
50mm镜头有几个无法替代的优点:
首先就是镜头成像质量高。标准镜头之所以叫做标准镜头,镜头成像的标准也是应有之义。由于结构成熟、制造简单,不论是解析度还是光学变形等指标都处于一流水准。
其次,体积控制较好。50mm镜头不是体积最小的镜头,但也绝对不是大的镜头。特别是和变焦镜头相比具有很大的体积优势,而体积对于出门旅行来说当然是越小越好。
最后,性价比高。50mm差不多是性价比最高的镜头,500块钱的佳能小痰盂就有1.8的光圈,这是其他所有焦段镜头都不具备的优势。而且这么便宜的镜头,成像质量并不差。如果选用STM版本,对焦也不差。
我知道,很多人都说性价比高的摄影器材都是垃圾。从玩具或者装X角度讲确实如此,但从工具角度看,只要能干好活,能达到目的,当然是越便宜越好。
至于一个定焦镜头视角单一的问题,也很好解决。现在手机拍照功能那么“强大”,完全可以替代以前小型旁轴的作用,充当一个贴身使用的小相机。特别是大多数手机也能拍摄RAW格式,后期也没有问题。
一部相机配置50mm镜头,主力拍摄;加一部手机补充广角,并且还可以拍摄资料和视频,这样的配置对于旅游来说很实用了。
我自己的康泰时50mm/1.4已经使用了近二十年,与其配置的机身都换了五六个了,但它依然在正常拍摄中,也呈现了很强的素质。
上图就是前段时间在天津街头拍摄的,不过依然拍不清楚,让大家见笑了。
老马视图回答你。
按照我的理解和习惯,出门带一支50毫米的定焦头,已经足够了。当然,如果你是初学者,如果你要耍酷,把长枪短炮全带上,也不关别人的事。
实话实说。每一个摄影爱好者不可能成为全能。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既成为人像摄影***,又成为风光摄影***,还是打鸟、扫街界的知名人物。同样道理。你拿的变焦镜头,也不可能既在近焦端成像清晰完美,也可以在远焦端成像完美清晰。
既然如此,拿一支50毫米的定焦头,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以上的回答,能对你有些许启发、点滴收获,请不要忘了点赞或加关注。谢谢!
我与摄像李老师的观点大致相同。
出门旅行,如果不带几只镜头,那么最好是带一只变焦镜头。
全画幅相机来说,
24-70这样的镜头,在家用可以,出门旅行,不换镜头,真就有点短,比方说你看见了一只海鸥飞过来,这镜头拍出来就不够突出了,5倍的头好用的多。
28-300这样的镜头虽然焦段长,可是广角端不足,如果到了一些街巷,山路局促的地方,拍照都成问题,有时候空间局限,不让你退到你想拍的距离,这时候24广角就好用多了。
最好的的选择是24—120这样的选择。画质也不错,广角,标准,长焦兼顾。
你用d750这么好的单反,可别走到路上,看到东西拍不了,郁闷一个旅程啊!
如果你非带定焦头,是不是35mm这样的更好用呢?50视角过窄了,扫街可以,旅行不成,比如说你到了黄鹤楼,拍个全景,你是不是退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能用50拍呢?距离不可想象。
到一个地方是缘分,这种缘分不一定有第二次,千万不要错过那些美丽的风景,
希望你旅途愉快。
我觉得如果有的话,还是带变焦吧,尤其是24-120这种,比较适合。
平时某些题材的拍摄中,如人像,静物等,我们经常推荐定焦镜头,这是因为题材相对固定,不需要比较灵活的焦段变化,定焦镜头的大光圈和优秀画质能更出色的表达拍摄内容。
但是在旅行拍摄中,只能带一支镜头的前提下,旅游头有先天的优势在--比较全面的焦段涵盖。
例如24-120,或者哪怕是24-70等,涵盖了广角,对大场景风景拍摄
标准焦段,纪实,人文,特写都能胜任
中长焦段,人像,包括风景都有不错的表现。
所以这样的镜头被称为挂机旅游头,虽然镜头素质不算很好,但是在应对不同场景的适应度却是非常优秀的。
首先我们讲拍的到,然后再来考虑拍的好,这个顺序是不会变的。
不想换镜头,建议带挂机变焦镜头。
如果对大光圈虚化有需求,可以利用长焦段带来的虚化特性去弥补,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比如人像静物等,控制拍摄距离,使用长焦端拍摄,也会有不错的虚化效果。
(网络配图,24-120f4光圈下的虚化能力)
全国各省市大学生活费各是多少,你认为大学生活费多少合适?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2663所高校(包含独立学院265所),全国大学生数量达到了3883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对于这么多大学生来说,除了学费和住宿费之外,最关心的可能就是每个月的生活费了。但是由于每个省份和不同高校的消费水平不一样,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组大数据显示的各省的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情况。
这些数据可能跟大家的实际情况会有所差别,仅供大家参考,不需要较真。比如我们湖南的竟然达到了2100,这我是有点不太相信的,我在湖南岳阳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月1000块钱就够用了,而且每个月还得交168的家庭套餐话费。可能长株潭地区的消费水平高一点吧。
一般说来,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平均生活费应该是在2000左右,我表姐就是在北京上的大学,我姨妈每个月给她2000可能还有点不够用。因为女生还得逛街、买各种化妆品。男生一般是吃喝玩乐花的比较多,如果谈个女朋友的话,家里给的生活费肯定还不远远不够。
对于家庭条件的比较好的人来说,可能一个月给孩子三四千都觉得挺合适的。对于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来说,省吃俭用可能每个月800都够了。如果父母有点负担不起,大学生毕竟基本都成年了,也可以自己平时做做兼职把自己的生活费给挣了。不要总是想着向父母伸手要钱,我大学时候就经常做家教,一个小时60块,一天两个小时,一周补[_a***_]。算下来一个星期能挣600,一个月就是2400了,所以我从大二开始就不向父母要钱了,大三的时候在外面实习也有实习工资。
现在很多大学生主要就是喜欢攀比,人家穿名牌我也要穿名牌,别人去旅游我也要去旅游。不是我不提倡这种行为,只是说要量力而行,不要给家里增加负担,可以自食其力。
还记得去年大学开学时的一则吐槽吗:大一的女生,每月要求父母给4500元生活费,这过分吗?
这句话,不是个疑问句,而是反问句。
出自去年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一位大一女生在网上的吐槽。
期望生活费4500元,实际到手2000元。
委屈的小学妹,一怒之下把父母的“恶行”挂到了网上,让大伙给评理。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都懵了。
因为4500元这个数字,我压根就没想到它能跟大学生的“生活费”产生什么联系。
这不应该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吗?
她的这条吐槽火了之后,父母怎么想我是不知道,但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可不在少数。
他们一边支持小姑娘继续向父母“***”,一边鼓励她勇敢地“做自己”。
说白了,大伙说的也是反话。
毕竟她这样过分的“诉求”,在大伙的眼里就跟碰瓷儿没啥区别了。
其实仔细想想的话,她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算太令人意外。
因为高中时,就是4000、6000地交补习费,而大学一年3万的价格,大概率也是三本或独立院校。
说到底,补习班的钱是一分都没少花,但是成绩,却不咋地。
这要是我的话,哪还敢跟父母多要生活费。
他们能把这学费给我出了,让我上个大学,我就谢天谢地了。
交得起一年3万学费的家庭,大概率经济条件也不会太差。
这玩意要是攀比起来的话,就是个上不封顶的事。
你还没见一些自费混文凭的留学生,一年的生活费就折合人民币30多万的呢。
这事到最后,也没个结果。
不过我想,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外的话,这姑娘今天的生活费可能已经不止一个月4500了。
毕竟在溺爱中成年的人,想让她成人,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富家子弟的攀比,在多数人看来基本就是神仙打架。
但是普通家庭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就能完全避免吗?
这几年,每到新生入校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嫌父母穿着“掉价”的学生。
甚至还有自己从上到下都是名牌,父母却在21世纪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这种“反差萌”!
以至于有当父母的在网上悲凉的地说:对不起,爸妈给你丢人了。
我承认,人都有攀比心理。
尤其是在胜负欲极强的年龄,喜欢争强好胜也是正常现象。
但是大学生也是学生啊。
要攀比,不也应该是去和别人比较那些自己该做的事吗。
有人认为,有钱的人家多给点生活费,也无可厚非。
话是没错,但是大学时期需要自理的,不仅仅是生活和学习,还有财务的管理。
没有经济上的适度拮据,就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认识。
等到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一个月拿着3500元的工资,却要付着2500元的房租时,那种“悲催”,就不是一个4500能解决的问题了。
大学生的生活费,到底多少钱合适?
我想,一天40元的伙食费,再加上20元的零花钱,就能过得十分滋润了。
至于穿衣打扮,得体比“炫酷”更像个学生该有的模样。
回想自己的大学时光,我也羡慕别人动辄一千大几的篮球鞋。
不过我更清楚的是,我的身份是学生,只有学习成绩才能为自己挣来面子。
无论家境如何,你的父母都能维持你四年的“体面”。
但是毕业后呢?
刨去房租、水电和日常开销,大部分学生的工资已经所剩无几。
这个时候再伸手去向父母要生活费的话,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当年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的那份底气。
这几年,针对学生的非正规途径贷款出了不少事。
是现在的大学生活水平太高了,还是如今的父母都舍不得给孩子生活费了?
显然都不是。
这样的悲哀,更多的还是出自于低级趣味的攀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eizi123.com/post/8228.html发布于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