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必看的外国书籍及作者-大学生必看的外国书籍及作者有哪些

除了《世界征服者史》《史集》《多桑蒙古史》,还有哪些历史学名著?
从这个问题本身来看,我想问的应该是关于蒙古人的历史有哪些史学名著吧?
除了这三部以外,还有这些著作值得推荐
1、《蒙古帝国史》
法国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勒内·格鲁塞所著,此书的叙述范围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从蒙古的形成和帝国的建立开始,一直写到拔都征服俄罗斯,旭烈兀征服波斯,忽必烈入主中原为止。
《蒙古帝国史》和《草原帝国》是勒内格鲁塞关于游牧民族的两大名著
2、《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剑桥版的中国断代史赫赫有名,本书同时写了辽、西夏、金、元四个朝代,并研究了我国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当时多元文化的构成和相互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等
3、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我国史学家周良霄所著,虽然名为元史,但同样是从蒙古人的起源写起,一直写到元朝的灭亡,是一部完整的元朝断代史。
4、《元朝史》——韩儒林著
韩儒林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蒙古学家,这是他所著的元朝断代史,也是其代表作。此外,还有论文集《穹庐集》,收入的均为关于蒙古、突厥、女真、西藏等的论文
5、李治安的《忽必烈传》也是好书,本书从成吉思汗写起,对忽必烈的一生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大陆之后,蒙古人如何去统治一个文化先进、经济发达的地区,本书通过忽必烈的一生解答了这一问题。
暂时想到了这些,此外关于蒙古人的原始史料无疑是《蒙古秘史》,还有二十四史中的《元史》。朱元璋当年编撰元史过于仓促,仅用了188天的时间,但优点便是保留了多数的原始史料。
谢邀。这个问题乍一看有些头晕。因为历史学名著实在很多。比如有世界史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全球通史》、《大国的兴衰》;有我国的历史名著如《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等。如果仔细阅读问题中列举的这三部历史著作,好像如此回答又文不对题。我猜想:问题要问的既不是世界历史名著,也不是上述提到的中国历史名著,好像是与蒙古帝国兴衰有关的历史学名著吧。《世界征服者史》、《史集》、《多桑蒙古史》这三部历史都是从不同角度,由不同的作者先后写成的主要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远征国外的历史著作以及蒙古部落的兴衰以及与世界的交往史。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这样理解:要问的主要指还有其他涉及蒙古部落的兴亡的历史著作。
一是《明代蒙古史论集》是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和田清。本书根据日本东洋文库昭和34年日文版译出:本书内容包括明初的蒙古经略、兀良哈三卫之研究与内蒙各部落的起源等17篇论文而撰写的。
二是《蒙古帝国史》是法国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勒内·格鲁塞所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首次出版于1941年。 《蒙古帝国史》,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成立,至忽必烈征服中国,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罗斯和波斯之后,他认为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他的叙事也就到此为止,最后,讨论蒙古人征服的结果。《蒙古帝国史》一书的主旨:将几种主要的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寻究蒙古汗国的历史。该书对蒙古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的价值。
不知如此回答是否切题。
一辈子没读过外国大部头译著,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和所有拉美作家。是不是一种遗憾?
没啥遗憾的 且不说国外作品翻译到中国后已经丧失了50的语境。另外 中国的文学作品一点不比西方差。历史类的二十四史就不说了 笑林广记 镜花缘 红楼 聊斋 悦草微堂 儒林外史 三言二拍 金品梅 等等等等都看过了么?
哲学类的道德经 老庄 墨家 法家等各类书籍
近代的老舍 贾平凹 莫言 王小波 王朔 巴金都了解了?
很多人言必称国外经典
百年孤独看的累么? 红与黑 十日谈 神曲 理想国 大部分人都看懂了人么?
一辈子没读过外国大部头译著,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题主列举的这几个人,他们的大部头译著我都没读过,有点可惜,但说不上遗憾。
- 首先,国内大部头名作多如牛毛,尚且读不过来,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再去读国外的?
中华文明,灿烂五千年。大部头佳作,自是不少。古典四大名著,一本比一本精彩,没能好好读一下四大名著,才是我内心最大的遗憾,至于国外的大部头,它们就一定比国内的香么?没读过,就没读过,有什么大不了?
推荐几本我读过,觉得不错的国内文学作品: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的葬礼》,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莫言《蛙》……我书读的比较少,难以推荐更多。但国内很多名作都值得你去读,所以不必因那些国外大部头遗憾。何必舍近求远呢?
- 其次,也许对于外国大部头译著,没读过不算遗憾,读过那才叫遗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译著,毕竟是由外语翻译过来的,大多时候,很难翻译出原著的精髓。就比如唐诗宋词,我们读得甚爽,但翻译成外语,流传到国外,好好的唐诗宋词,变成了什么鬼?有些东西,是没法翻译得即准确又贴切的,许多外国大部头,翻译成中文,也面临如此尴尬问题。没读之前,你尚抱有美妙幻想,读了之后,你可能会惊呼“什么鬼”,太让人失望,不如不读,遗憾!
前几年,有本比较火的书《岛上书店》,吹捧得比较高,貌似得了很多含金量挺高的奖。于是手痒买了一本,读之,感觉翻译的索然无味,心想不过如此。是的,有些慕名而读的大作,读了之后你可能就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读过的外国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牛虻》……这些基本都是在高中时代读的,感觉还不错。后来又接触了一些国外名著,感觉翻译的太尴尬,从此就再也没读过国外大部头——对译著不抱啥希望了!
包括《百年孤独》这样的大作,感觉也没好到哪去,读了一遍就弃了。
- 最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其遗憾没有读那些大部头,不如遗憾:世界这么大,我还没有去看看!
有时候,眼前的世界,远比一本大部头更精彩。海阔天空,不如遨游一番。人生短暂,多走走看看,也不枉一世活过。
我见了外国书就躲着,基本上不读,可从不觉遗憾,反而觉得文字灵性挺纯正。
年轻的时候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稀里糊涂地读完,当时不知少年维特的烦恼所在,当下更不知道。少年维特不知让多少读者怀春,我却对不起他的文学烦恼。
在言必追外国大部头文学作品的年代,我试图读下这斯泰那克斯等,但眼界瞄不进,大脑不接收,读不顺读不通读不懂。所以种下见外国文学就眼晕的习惯,远离是最后的选择。
正因持这种观念,连国内那些追外国文学的大作家们作品,如莫言的小说,如同读外国文学,煮不熟嚼不烂。那《酒国》不国,《四十一炮》一炮不如一炮。
残存的外国文学书,都送热爱他们的人了。
那一年,社会上追捧《一九八四》,我去书店例行购书,忍不住买回家。迫不及待追读,眼与脑不配合。以为自己太急躁了,沒有静下心,沒有攒足劲,便暂时放了他一马。
第二天醒来再读,又不入,再放他二马。冷他三天还读,还不入,那朦胧的语言和情节,犹如猜闷子。明明看见文字的人物,却不知他作甚。把读者弄蒙了圈,读他作甚?找个文学中年,送了吧。
要说最不该不读的是《百年孤独》,这本书绝对的外国文学经典,文学老中青们交流文学技术,不知不觉地向这书靠拢,似乎不读《百年孤独》,就不配玩文学。有时听他们津津乏味的交流,如听天书,恨不能钻进地缝里。
这部书常年累月地挂在当当网排行榜,买一本顺当得很。《百年孤独》到手,比《一九八四》的命运还惨。我虽然在十年内摸过十几次,却总共没读过十页。《百年孤独》让我十年孤独,真追不上金庸孤独求败的意境。
《百年孤独》如今不知孤独地藏在哪个角落,从此再没追读外国书。
不过,近期收到一本赠书,是忘了名字的外国书。虽发了个帖评,也属于切来编辑,肯定不是读书心得。
不读外国书挺好的,若说遗憾,不如说悠然。去南山,找陶潜喝一壶。
如果你喜欢文学,那当然是遗憾了,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但如果对文学无感,根本没有必要遗憾,我敢说99%以上的国人都没有读过。不要说外国大部头了,就是水浒传有多少读过呢?我猜仍然不到1%!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eizi123.com/post/7954.html发布于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