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行为毕业论文-大学生消费行为毕业论文怎么写
买毕业论文需要问什么问题?
购买毕业论文本身就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属于学术不端,属于***别人的知识产权,而且购买别人的论文通常也不会被认可,一旦被导师,同学所发现就会影响学生的毕业,论文还是应该自己撰写,千万不要想这些非法的勾当。
潍坊学院教师11万字专著被指抄袭3万字,回应称是中介组稿和出版社错误,你怎么看?
杨杰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她笑,有的叫道,“杨杰,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她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抄了人家的东西了!”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有人亲眼见你抄了郝建杰的书,十一万字抄了3万,被人举报后,现在网上全传开了。”杨杰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抄袭不能算抄……抄袭!……读书人的事,能算抄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一切跟道德挂钩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事情!今天这个瓜,没吃到那就是在座各位的巨大损失了!且看老王的分析。
【***整理】
01.潍坊传媒学院杨洁老师2018年出版一本著作,11万字,其中抄袭29210字,占比约26.55%。
02.被抄袭者被告知系出版社出错了,错误发行的一本“残书”,与杨老师无关。
03.被抄袭者尝试与杨老师沟通,杨洁老师回复是她委托中介组稿出书,后一直否认是其抄袭,拒绝与被抄袭者沟通。
针对重复率,达26.55%,比较可耻
特意去回顾了毕业论文查重的要求。
01大学毕业论文重复率的规定:
<25%可申请答辩,
<15%可申请院优秀论文,
<10%可申请校级优秀论文。
>25%有一次不超过5天的修改机会,修改后检测不通过延期答辩。
<20%可直接申请答辩;
<40%有一次不超过2天的修改机会,修改后检测不通过延期答辩;
>40%直接延期半年。
论文的要求都比杨洁老师的重复率低,以这个标准来看,属于严重的情况。无法相信这是一位高学历的人对自我的要求。
处理方式,让人无法接受
错误发行的一本“残书”,委托中介组稿出书,后一直否认是其抄袭,拒绝与被抄袭者沟通。这些做法感觉有点高傲,如果是错误发行的那是不是应该出于对读者的尊重,向社会发出回收停止发行的通知呢?但杨老师的做法是拒绝与被抄袭者沟通,这种方式太高冷了。
杨老师与被抄袭者的沟通方式,看报道,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和谐。这里面不和谐的原因大概两个:
第一,学术意识的薄弱。出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值得商榷。
第二,不会沟通,也许在高位久了,习惯了冷处理的方式。所以习惯性的也这样做了。
从整件事来看,应该主要原因是沟通失败,造成***付出水面。这件事情给我的启示就是沟通真的很重要,做人一定要厚道!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记得关注老王哦~
又一起学术***,之所以抄袭屡禁不止,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创作太辛苦,抄袭太省事。
不要看人家大学教授互相抄,连我都被人抄过。
潍坊的讲师,抄太原的副教授
潍坊学院传媒学院的讲师杨洁,被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郝建杰举报,称杨的书《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诗经〉思想研究》,抄袭郝的博士毕业论文《〈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以〈豳风〉〈秦风〉为中心》。
正如作者所说,自己写的论文,也许水平不高,但却是心血之作,不容抄袭者亵渎!
然而抄袭者却把锅甩给了中介、出版社,好吧,不管这次调查结果如何,杨老师,我看你以后想出书怕是悬了,没人再敢帮你背这锅了。
我也被抄袭过!
和作者感同身受,自己水平确实有限,写出来的东西未必能登大雅之堂,但有些人还是要抄,他们就是这么***!
作为一个码字者,不管写出来的东西水平如何,那是受每个人的阅历、经历、能力所限,但都是心血之作,都是殚精竭虑,以脑袋变得更秃为代价写出来的!
我深知写文、创作中的艰辛,就比如说我,放弃了几乎一切业余时间,嗯,可以把“几乎”二字去掉,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码字了,确实非常辛苦!
但有些人呢?什么也不用干,***-粘贴-收工,就是这么简单,别人辛辛苦苦的成果就全被剽窃了。
比如在9月23日,我在悟空问答“清华才女武亦姝800字军训感言,有人赞誉,有人诋毁,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被“雅思小道长”全篇抄袭。
我早上8:07发布,小道长下午14:09抄袭发布。
更可气的是,我的阅读量是1456,小道长是17万,但是除了这篇抄袭的之外,其他文章的阅读量都比较惨淡,唉!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有人要抄袭了?因为没有成本,风险很小,获利却巨大!获利还可能超过了作者本人!(捂脸)
近日,身在太原师范学院的郝老师,在图书馆意外发现一本同行的专著,拜读过程却发现其中大篇大篇是自己无比熟悉的内容——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种感觉就好比自己的亲儿子认了其他人做干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共11万字,而抄袭部分达到了3万多字,占到全书的26%。
于是,郝老师本着负责的态度,向这本专著的作者,潍坊学院的杨老师核实。结果对方却说此专著为中介组稿而成,并不承认抄袭,且此后再也不回应了。随后,郝老师又联系了潍坊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口口声声说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最后却告诉郝老师,他看到的那本书是残本,而杨老师出版的那本是不一样的。尽管这一解释漏洞百出,毫无说服力,但学校始终不承认杨老师是学术不端,甚至抛出一句:这是你和杨老师两人的事,与学校无关!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都忍不住要说一句:什么鬼啊!白纸黑字的3万字写在书上,书的作者留着你的大名,你说这不叫抄袭,那什么叫抄袭?你说书是中介组的稿,也亏你说得出来啊,敢情就是花钱找抢手写的一本著作吧?谁写的,写的啥估计你都不知道吧?写出来,挂个名字,多半是用来评职称什么的吧,因为著作这玩意,也就是职称能用得上,谁还能指望它卖钱?更奇葩的是学校的回答了。学校说他们没有能力验证杨老师是否学术不端,我本人作为高校工作者,也知道学术不端的行为非专业人士确实是不容易看出来,但现在是明明有人举报,有举报你就必须受理,你就必须去查清楚,否则要学术委员会何用。学校还说,这件事与学校无关,都是老师的责任,学校不承担连带责任。可国家的文件明确说了: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你能说跟学校没有关系?我一直认为,中国高校学术不端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完全在高校。什么零容忍,实际上是太能忍。每每遇到学术不端问题,都说调查调查,但实际上是给自己留出时间来考虑怎么圆谎,最后给出一些“失误”“无意”“被蒙蔽”“被欺骗”的结论,不仅不提学术不端,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后,老师照样上班。职称照样晋升。
一方面,一些高校对自己人总是存在包庇,特别是一些带帽子的人才。这美其名曰“保护”人才。实际上,“保护”了一个这样的人才,伤害的是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有家丑不外扬的心理。如果是自己查出来的,偷偷处理了就行了,如果是外人查到的,那先平息了再说。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坐实学术不端,学校的声誉会受影响。其实恰恰相反,能够大义灭亲的高校往往更令人信服,而那些包庇***的高校,会越发让人看不起。只可惜,有些人把自己的官帽盯得太紧了,想不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eizi123.com/post/7382.html发布于 2024-10-23